鋼結構工程建造被譽為21世紀的“綠色建造”。和保守的混凝土結構相比,存在自重輕、抗震功能好、災后易修補、根底造價低、資料可回收和再造、節能、省地、節支等長處。但是,這種綠色建造,在我國那樣一個鋼鐵大國卻不斷發展得不夠現實。據統計,現在,鋼結構建造在我國整個建造行業中所占的比率還缺席5%,而興旺中國卻已取得了50%以上。
對準這種狀況,全國政協委員、武漢鋼鐵企業公司技術核心傳授級初級工程師袁偉霞帶來了一份《促進鋼結構工程,縮小碳排放,推進可延續發展》的提案。
袁偉霞以為,鋼結構工程是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提高在建造業的產物,相符工程產業化以及建造資源可延續發展的請求。在推廣建立節約型社會、施行低碳經濟,縮小排放的昨天,大力推行鋼結構工程,非常多余,也非常急迫。
鋼結構工程造價與保守的混凝土結構根本相等,運用面積能夠多5%%,但運用的建造資料的碳排盡量差別很大。據武漢長豐賽博思鋼結構工程有限公司的分析打算表明,鋼結構住宅,每公頃建造的鋼材運用量為100公斤~120公斤內外,運用的各種建造資料的碳排盡量為480公斤/公頃,而混凝土結構住宅的建造資料碳排放為7406公斤/公頃。在屋宇運用進程中,因為其采用節能設計,房子的保鮮節能成效好。在房子最終的拆除階段,鋼結構的拆除需求較少的人力和能源,并且一大批的資料能夠重復應用。
同聲,鋼結構工程有益于工程產業化,即經過工業化制造的形式建筑住宅退步能耗。據統計,假如房地產行業工程產業化的對比取得10%%,每年縮小的污水排放將相等于10個西湖水的總量,縮小木材砍伐相等于9000平方米森林,節約用水相等于葛洲壩水電站一個月的火力發電量。
由于鋼結構工程的一系列長處,袁偉霞提議政府部門采取措施,促進其快捷發展:
第一,把發展鋼結構工程的重點放在量大面廣的多層和小高層住宅上,工程的套型面積和運用性能要取得我國過得去社會的住宅規范。
第二,有關部門應加大推進鋼結構工程發展的力度,如在建立經濟實用房時采用鋼結構工程,在處理商品房用地時請求務必建筑鋼結構住宅,對鋼結構住宅建立寄予放債和稅收方面的支撐等。其三,抓好鋼結構工程試點工程,制造一批鋼結構工程精品工程,以點帶面,穩步推行鋼結構工程,并有所翻新、有所發展。第四,居中國層面組織集合力氣,展開鋼結構住宅規范體系及資料體系、建立體系的鉆研。第七,逐漸促進鋼結構住宅產業化。立項于應用現部分技術、墻體資料,運作優化集成,處理鋼結構工程的三板(樓板、外墻板、內墻板)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