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建筑用鋼量占鋼產量的10%~30%,以中國年產6億噸鋼計算,10%就是6000萬噸。但是,我國現在每年建筑用鋼量才2000多萬噸。而美國、日本這些鋼結構建筑普及的國家,用鋼量已經達到了鋼產量的30%。造成這么大差距的原因之一,是鋼廠對鋼結構用鋼的生產不重視。目前,國內生產鋼結構用鋼的企業只有馬鋼、萊鋼、鞍鋼等少數幾家,根本無法滿足市場發展的需要。大多數的鋼廠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生產汽車用鋼和家電用鋼上。
如果把鋼結構放到一個更多的產業鏈中間,我們會發現,它的上游是鋼廠、下游是開發商和老百姓,鋼結構處在最為關鍵的中間環節,而恰恰國家對于這個關鍵的環節沒有明確的政策支持,這也導致了鋼結構企業至今沒有形成太大的規模(和其他建筑行業巨頭相比)。據協會統計,2010年排名行業前列的企業年產值是50億元左右,進入行業前30名的企業產值在7億元~8億元,這在建筑業的統計里是微不足道的。
鋼結構發展到現在已是一個關鍵時期,作為一個大產業鏈中間的一環,應該聽一聽上游鋼廠的意見,了解一下鋼材的生產情況、銷售情況,畢竟中國現在鋼材產量過于巨大,而鋼材閑置會產生銹蝕、腐蝕等,這都會影響鋼材的使用。假如國家大力推廣鋼結構住宅,那對于鋼材的銷售將是一個福音。因為中國目前僅僅是“安居工程”的建設量就十分巨大,以每平方米用鋼30公斤~50公斤計算,那就是一個天文數字,這是一個鋼廠應該促成并抓住的機會。
從目前我國發展的情況看,鋼廠應該把生產重點轉移到建筑用鋼上,要從“國家戰略儲備”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中國的優質鐵礦石資源是相對匱乏的,鐵礦石主要依賴進口,現在每年進口鐵礦石所花費的資金都是天文數字。從未來國家儲蓄發展的角度考慮,我們必須開始有目的地儲備鋼材,而鋼結構建筑就是最好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