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鋼團體網站表露,2011年不含團體母體在內的非鋼工業預計完成收入270億元,較上年增加104億元,占比達27.9%,利潤同比增幅83.5%。去年武鋼團體整體銷售利潤率為1.67%,而非鋼工業達到3.47%;濟鋼團體整體銷售利潤率為0.71%,非鋼工業達到4.11%。
河北鋼鐵團體董事長王義芳的一番話,可以解釋為何企業鐘情于非鋼業務。而武鋼預計去年在“非鋼工業”上將實現營業收入600億元,實現利潤20.8億元,占比七成左右。他表示,在裝備實現了大型化、自動化后,職員多、勞動出產率低下成為鋼企發展的新障礙,公司14萬多職工擠在鋼鐵主業這座獨木橋上,造成人工本錢過高——1噸鋼的人均本錢比海內領先水平企業要多出200多元,一年多支出人工用度近90億元,在不裁員、降薪的情況下,就要把發展非鋼工業晉升到與鋼鐵主業比肩的位置,到“十二五”末,力爭團體非鋼業務營業收入達到近1400億元,利潤比例占到整個團體的50%左右。
去年4月,酒鋼團體公司與張掖市40億立方米煤制自然氣多聯產項目簽約,總投資220億元;去年6月,沙鋼玖隆鋼鐵物流園項目奠基,計劃總投資約300億元;去年11月,中鋼鞍鋼與三菱團體談判,介入西澳Oakajee港口建設,涉及金額預計32.5億美元。
去年濟鋼團體泛起一個希奇現象,濟鋼團體整體盈利2.7億元,而非鋼工業就貢獻了近5億元。沙鋼“十二五”規劃團體實現年銷售收入3000億元,其中,非鋼工業營業收入達到1000億元,效益貢獻度力爭達到30%以上。
華泰聯合證券分析師趙湘鄂表示,企業可以進行的工業鏈延展,應該依附于主業,例如港口、礦石、焦炭、鋼材深加工等環節,但企業的盈利長期來看還要看冶煉環節,假如盈利主要靠副業,只能說主業做得太差。鋼企產能擴張遇瓶頸 非鋼業務做支撐
高產能未必高利潤,多數鋼企在產能擴張遭遇難題之時,將資金投向非鋼業務。 。武鋼計劃“十二五”實現銷售收入3600億元,“非鋼工業”收入超過1100億元。
去年鋼鐵企業泛起多個投資非鋼業務的百億項目,這背后是一個光鮮對比,即相對鋼鐵主業,非鋼業務利潤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