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國住宅建設主要采用現場手工濕功課,存在出產效率低、建設周期長、能耗高、污染嚴峻、質量和機能難以保證、壽命周期短等題目。據專業機構研究,鋼筋混凝土結構住宅材料碳排放為740.6公斤/平方米,而鋼結構住宅材料的碳排放量為480公斤/平方米,降低了35%左右。
2008年8月11日12時,四川汶川里氏8級地震已確認數萬人遇難;2011年6月18日,日本里氏9級地震海嘯死亡和失落人數近3萬人。審閱這些年地震帶來的教訓,改變傳統的住宅建造方式、鼎力推廣鋼結構住宅、進步防震減災能力、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成為全社會必需共同直面的重大題目。
減負
讓節能與環保更加其實,鋼結構住宅價值凸顯。
在我國現有住宅中,鋼結構所占比例不足1%,公家對鋼結構住宅的概念還很恍惚。根據對磚混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等建筑施工材料損耗粗略統計,每年我國城鎮所產生的建筑垃圾高達4億噸。
減員
鋼結構住宅價值進一步凸顯。
早在2002年,天津建工團體開發鋼管——混凝土組合結構,萊蕪鋼廠、馬鞍山鋼廠、本溪鋼廠等海內鋼鐵企業也不斷開發各種新型鋼材為鋼結構行業提供有力支持。實在,鋼結構住宅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20世紀60年代,歐洲、美國、日本等國家(地區)即開始推廣,在我國也不乏實例,但就目前的現狀來說,人們對鋼結構住宅的認知度并不高。
減壓
毋庸置疑,推廣鋼結構住宅是對生命的卵翼與尊重。
2010年12月7日,“國家住宅工業化基地”在杭蕭鋼構掛牌,這是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授予的國家級鋼結構住宅工業化基地,鋼結構住宅工業化已提到重要議事日程。用“搭積木”的方式蓋屋子已經成為現實。
數據顯示,1900年以來,我國死于地震的人數高達55萬,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其中房屋結構和材料題目是直接造成職員傷亡的重要因素。在一片擔憂和不安中,鋼結構住宅“浮出水面”,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
有專家指出,從地震引發印度洋大海嘯的2004年開始,地球再次進入地震活躍期。
鋼結構住宅是實現住宅工業化的突破口,是實現“十二五”保障房建設目標的有力手段;鋼結構住宅將使糊口和出產更加匹配,真正實現節能環保;鋼結構住宅使上下游聯動,必將帶動鋼鐵、機械制造、產業化設計、材料回收等一系列工業鏈條的進級和發展。
我國鋼鐵產量已經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
住宅建設是資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約占社會能耗總量的40%。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建筑垃圾數目已占城市垃圾總量的近四成。僅2010年,全球就記實到28次7級以上地震。按照地震活躍期持續10年以上的規律,近年地球仍處在地震多發期。鋼結構建筑自重輕,其優異的抗震能力被世界各國廣泛認可。鋼結構住宅的價值更加凸顯。
2010年10月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輕型鋼結構住宅技術規程》正式實施,為我國輕型鋼結構住宅的設計、施工和驗收提供了尺度及依據。
鋼結構住宅減輕了出產磚瓦、石灰、水泥以及開挖沙石等傳統建材對環境的破壞,建筑垃圾、建筑施工揚塵、噪聲都大為減少,改建和拆遷輕易,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率高,良多發達國家視之為貯備鋼鐵的重要方式。
降低單位產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單位海內出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單位海內出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減少耕地占用量,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鋼結構住宅與“十二五”規劃中五項環境與資源的約束性指標緊密聯系關系。
鋼結構住宅將大大解放出產力,如斯龐大的減員將有助于建筑農夫工向其他行業活動。
比較中國汶川“5·12”地震與“3·11”日本地震,一組令人震動的數據擺在眼前——
日本發生的地震、海嘯讓世界驚恐,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的地震牽動國人,緬甸強震相繼而至。
改變房地產行業傳統的、低真個發展方式,推進勞動密集型行業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轉變,減少對勞動力和資源的過度依靠,鋼結構住宅是工業進級的必定選擇.
日本處于地震多發地帶,因此,鋼結構住宅的普及率極高,公共建筑中學校的抗震能力達到10級,普通居民住宅也能夠抵御7級以上地震。住宅工業化發展取決于住宅產業化、部品工業化的程度和水平。
我國人口多,宜居土地少,城市人口密度高。做好防震減災工作刻不容緩。地震劫難讓鋼結構住宅價值凸顯。因此,住宅必定以高層、多高層為主,而這恰是鋼結構住宅“高、大、輕”的獨特上風。歷經數年發展,海內鋼結構住宅產業化技術日漸成熟,為我國住宅工業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住宅工業化是一條捷徑。實踐證實,日本鋼結構建筑對減緩地震造成的傷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9年,由杭蕭鋼構自主設計、安裝的海內首個鋼結構住宅群——武漢世紀家園竣工。
一項關于鋼結構建筑的調查顯示,傳統的鋼混結構住宅因為現澆部門良多,需要大量工人現場手工功課,鋼結構住宅則實現了部品化、工業化,可以減少用工2/3。
倘若政府將這些農夫工納入公共服務體系,同一政策、同一治理、同一服務,加大培訓力度,實現行業梯度轉移,鼓勵大量的房地產領域勞動力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工業方向發展,使他們成為有社會保障的工業工人,不僅有助于進步農夫工的薪酬待遇,而且有助于緩解“用工荒”。
減震
2011年3月以來,震災連連。人們不禁要問:中國、日本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為什么相差這么懸殊?撇開人口密度等客觀因素,建筑界人士以為,住宅結構的不同也是傷亡人數差距懸殊的因素之一。中國輕型鋼結構住宅從此有法可依。在這些方面,鋼結構住宅已經疾足先得。
“十二五”期間將建成3600萬套保障房,面臨這個絕對增量,除了破解土地和資金挫折,加快建設速度,保證速度與質量并舉,同樣是一個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