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鋼筋混凝土結構是用鋼筋和混凝土制成的一種結構
鋼筋承受拉力,混凝土承受壓力。具有堅固、耐久、防火性能好、比鋼結構節省鋼材和成本低等優點。
分兩種:
(1)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在施工現場架設模板,配置鋼筋,澆搗混凝土而筑成。
(2)裝配式鋼筋混凝土結構。用在工廠或施工現場預先制成的鋼筋混凝土構件,在現場拼裝而成。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鋼材量的不斷提高,鋼一混凝土組合結構在建筑行業得到了迅速發展,隨著建筑造型和建筑功能要求日趨多樣化,無論是工業建筑還是民用建筑,在結構設計中遇到的各種難題也日益增多,因而作為一個結構設計者需要在遵循各種規范下大膽靈活的解決一些結構方案上的難點、重點。
2.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設計方案構思時應考慮以下幾點
2.1建筑布置在抗震設計中,應提倡平面和立面簡單、規則、對稱的原則,合理的建筑布置是最重要的。“規則”包括了對建筑的平面和立面外形尺寸、抗側力構件布質量分布、承載力分布等諸多因素的綜合要求。建筑師需和結構師互相配合,才能設計出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在做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抗震設計時,要注意:
(1)平面宜簡單、規則、對稱,減少偏心,否則應考慮其不利影響;
(2)剛度中心與質量中心盡量重合;
(3)質量大的跨間不宜布置在結構單元的邊緣,質量大的設備宜布置在距剛度中心較近的部位;
(4)盡量少采用大懸挑結構;
(5)圍護結構宜采用輕質材料。
2.2結構的傳力路線應簡捷明了。在荷載作用下,結構的傳力路線越短、越直接,結構的工作效能越高,所耗費的建材也就越少。
2.3從力學觀點看,在民用和公共建筑的平面布局中,應當盡量使柱網按開間等跨和進深等距(或近似于等距)布置,這樣可以相應減少邊跨柱距,也可以充分利用連續梁的受力特點以減少結構中的彎距,可以使各跨梁截面趨于一致,而提高結構的整體剛度。
2.4結構方案還應結合工程地質情況和建筑功能要求綜合考慮
3.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設計應從概念設計上著手注意幾個問題
3.1關于強柱弱梁節點。這是為了實現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讓梁端形成塑形鉸,柱端處于非彈性工作狀態,而沒有屈服,但節點還處于彈性工作階段。強柱弱梁措施的強弱,也就是相對于梁端截面實際抗彎能力而言柱端截面抗彎能力增強幅度的大小,是決定由強震引起柱端截面屈服后塑性轉動能否不超過其塑性轉動能力,而且不致形成“層側移機構”,從而使柱不被壓潰的關鍵控制措施。柱強于梁的幅度大小取決于梁端縱筋不可避免的構造超配程度的大小,以及結構在梁、柱端塑性鉸逐步形成過程中的塑性內力重分布和動力特征的相應變化。因此,當建筑許可時,盡可能將柱的截面尺寸做得大些,使柱的線剛度與梁的線剛度的比值盡可能大于1,并控制柱的軸壓比滿足規范要求,以增加延性。驗算截面承載力時,人為地將柱的設計彎距按強柱弱梁原則調整放大,加強柱的配筋構造。梁端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筋不得過高,以免在罕遇地震中進入屈服階段不能形成塑性鉸或塑性鉸轉移到立柱上。注意節點構造,讓塑性鉸向梁跨內移。
3.2關于“強剪弱彎”措施:強剪弱彎是保證構件延性,防止脆性破壞的重要原則,它要求人為加大各承重構件相對于其抗彎能力的抗剪承載力,使這些部位在結構經歷罕遇地震的過程中以足夠的保證率不出現脆性剪切失效。對于框架結構中的框架梁應注意抗剪驗算和構造,使其滿足相關規范要求。
3.3注意構造措施。
(1)對于大跨度柱網的框架結構,在樓梯間處的框架柱由于樓梯平臺梁與其相連,使得樓梯問處的柱可能成為短柱,應對柱箍筋全長加密。這一點,在設計中容易被忽視,應引起重視。
(2)對框架結構外立面為帶形窗時,因設置連續的窗過梁,使外框架柱可能成為短柱,應注意加強構造措施。
(3)對于框架結構長度略超過規范限值,建筑功能需要不允許留縫時,為減少有害裂縫(規范規定裂縫寬度小于0.3mm),建議采用補償混凝土澆筑。采用細而密的雙向配筋,構造間距宜小于150mm,對屋面宜設置后澆帶,后澆帶處按構造措施宜適當加強。
(4)其它構造措施限于篇幅,這里不再贅述,請詳見新規范。
3.4注意抗震設計。
(1)抗震設計的基點結構。抗震設計的基點是強度和延性。人們現在已經認識到可以利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屈服后的非彈性變形來抵抗地震,也就是將強度和延性兩者相結合來抵抗地震。為保證結構的抗震能力,對結構設計而言,如果我們給結構設定較低的承載力水準,相應地就要求結構具有較高的延性水準;如果我們給結構設定較高的承載力水準,則結構需要的延性水準就可以較低。在這個問題的具體處理上,各國的理念存在一定的差異。
(2)能力設計法。能力設計法的基本思想為:為了使抗震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地震中形成所追求的“梁鉸機構”或“梁柱鉸機構”,就需要把不希望出現塑性鉸或不希望先出現塑性鉸(也就是不希望塑性轉動過大)的部位的抗彎能力相對增強;為了不致在結構表現出所需的延性之前在結構的任何部位出現幾乎沒有延性的剪切失效,也需要相對增強各有關部位的抗剪能力;還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可能形成塑性鉸的部位具有足夠的延性能力和必要的耗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