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構之窗》總編 金石
一,當下我國鋼結構產業現狀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鋼結構行業伴隨著鋼鐵行業和建筑行業風風光光走了20年,成為全球鋼結構用鋼量最大、產業規模和企業規模最大的鋼結構大國。那么,我國鋼結構產業的現狀究竟如何呢?可以用一句四個字的成語來概括:大而無當。大而無當原指說話夸大沒有邊際。后用來表示雖然大,但不適用。
1、鋼結構企業的數量
目前,全國從事鋼結構制造加工、安裝施工的企業到底有多少家?有固定生產場所并具備一定規模的企業又有多少家?沒有權威的統計數據,毛估帶猜說說而已,數據不靠譜或曰水分大,這也是中國統計系統的特色之一。
2014年4月18日,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鋼結構分會會長黨保衛在“2014中國建筑鋼結構發展峰會”上作《淺議建筑鋼結構行業的健康發展》的工作報告中指出,國內一級資質企業已超過800家,二級資質企業6000多家,三級資質企業3000多家,總共1萬多家企業;
行業現狀究竟如何?再來看一組數據。2014年10月26日,中國鋼結構協會成立30周年紀念大會暨六屆四次理事會會議在南京國際會議大酒店召開。常務副會長劉毅在工作報告指出:中國鋼結構制造企業資質等級評定工作從2005年12月開始以來,到目前已經評審了九批企業。經過歷年的資質年審(合格或注銷)、資質延續(合格或注銷)和受理企業資質升級申請等,迄今為止,在冊資質企業共357家,其中特級95家、一級218家、二級35家、三級9家。兩家國級協會統計出來的數據,僅供各位鑒賞琢磨而已。
2、全國鋼結構行業企業排名
近10年,兩家國家級鋼結構協會在每年的年會上通常都會公布全國鋼結構行業前30強或50強排名名單,這是發布貿料中業內最看重的一個資料,兩家協會排名出入很大。按說,兩家協會均以企業年度用鋼量作為排名的主要依據,出入不會太大。然而,由于統計口徑不一,公布的結果卻大相徑庭。華東地區有兩位著名鋼構企業的老總很糾結地對記者說,特級資質企業像發駕照似的,現在已經上百家了。還有那個排名,不知道其排名的依據是什么?這兩家鋼構企業年用鋼均超50萬噸的量,在中國鋼結構協會的排名中是靠前的,但在全國建筑鋼結構行業的排名中從來沒有進過前五。
美國《財富》雜志每年公布的世界企業500強排名,為入選企業創造了世界影響力,形成了巨大的無形資產以及美譽度和知名度。世界企業500強有兩種排序,一種以營業額為準,另一種以利稅為準,排名有依有據,公開,公正,用公開推進公正。反觀國內鋼構企業的排名,靠企業自愿申報,導致虛報、假報或者干脆不報的事例屢見不鮮。協會對企業申報的數據未予認真審核。公布企業的排名羞羞答答,只有排名序號,沒有用鋼量、年銷售額,甭說公布利稅了。
其實,品牌和企業知名度不是“評”出來的,而是通過市場競爭踏踏實實地“做”出來的。優秀的鋼構企業是靠練內功,做精品而贏得業主的青睞和掌聲。全國鋼結構行業排名不靠譜,導致一些鋼構企業對專業性會議不感興趣,對排名不當真格,對評獎評優有異儀。鋼構企業對協會一些做法不敢茍同,有損協會的權威性和形象。
兩家國家級鋼結構協會公布的企業數量和檔次不一,業內人士感到茫然,業外人士更感到摸不著邊際。根據協會統計的數據,2014年產值超過50億元有5家企業,產能超30萬噸有9家,產能超20萬噸的有28家企業,產能超10萬噸以上的有21家,產能超5萬噸以上40余家。行業發展的瓶頸在于行業的集中度不太高,沒有年產值上百億的企業,沒有年用鋼量超百噸億的企業。
3、鋼結構企業的實力
據《鋼構之窗》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上市的鋼構企業已經有10家;浙江/杭蕭鋼構、東南網架、精工鋼構,上海/鋼構工程(原江南重工、中船股份),山東/東方鐵塔,新疆/光正鋼構,江蘇/賽特集團(新加坡上市),福建/上日集團(新長誠鋼構),安徽/鴻路鋼構、富煌鋼構等。目前,不少鋼構企業正在積極申報新三板上市,例如,徐州中煤鋼結構有限公司、廣東的啟光集團旗下的“啟光動力鋼結構有限公司”(簡稱啟光動力)等,后者己于7月初舉行啟動儀式新聞發布會,可望明年上半年正式上市。
上市并不完全代表企業實力。21世紀初,許多無技術、無資質鋼結構企業進入,使工程安全成為鋼結構建筑的最大隱患。大量低水平投資者誤判,認為這個行業存在豐厚的利潤;而一旦進入,這些企業又把價格戰作為生存的主要手段。這一切促使整個行業向一個畸形的方向發展。今天,質量和效率“雙重大山”令中國鋼結構企業步履維艱、危機四伏。由于行業集中度太低,同質化競爭激烈,導致鋼結構企業在三難:接單難、收款難、盈利難。
鋼結構行業準入門檻低,不斷有資本、勞力和新的公司涌入,造成鋼結構行業產能大幅過剩,中國大多數的行業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工廠、最大的車間。中國鋼結構車間5萬m2、10萬m2的車間可謂比比皆是,20萬m2、30萬m2也有數家之多。不過,在快速發展中實際上對鋼鐵行業和建筑行業的拉動力微不足道,產能非常過剩,這就是大而無當的實業。講中國制造,其實就是兩個名詞,一個叫成本,一個叫規模,中國制造就是成本+規模的偉大勝利。時下,成本和規模卻相繼出現了危機。
4、與德國等發達國家的差距
德國鋼結構除了鋼結構加工自動數控設備先進外,與中國相比有幾個不一樣,首先是規模不大,車間長度200~300米,一般產能在每月1000~2000噸左右,但歷史悠久、環境優美,顯得非常緊湊而精致。其次是材料堆放及物流組織有序,由于車間比較小,原材料的堆放通過裝配式貨架構建成一個立體的堆放空間,大大提高了車間場地的利用率。在物流的組織方面、車間主要采用輥道和叉車來實現水平輸送、再次,工廠管理人員辦公室布局在車間內部,整潔大方、方便管理和溝通。
德國鋼構產品不同于中國有幾個特點。第一,德國鋼構業重視結構設計、詳圖設計和生產管理、車間加工設備自動化之間的有機結合,通過管理軟件的研究開發不斷提高鋼結構制造綠色,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第二,他們加工的鋼結構基本以熱軋的H型鋼、角鋼、槽鋼、方鋼等型材為主、焊接的BH很少,焊接十字結構和箱型結構更少,熱軋型材斷面經濟,減少了大量的前期切割、組立、焊接,因此車間內一般不需要板材直條下料設備,BH組立焊接生產線很少,實現了綠色制造。第三,德國鋼結構產品現場節點的連接均采用高強螺栓,在施工現場不動火焊接,屬于裝配送式鋼結構。不僅大幅度減少了現場工作量,而且裝箱和運輸也非常方便。當然,為保證穿孔率,對螺栓孔的加工精度要求高。第四,德國鋼結構企業對拋丸和涂裝工序非常重視,一般進行兩次拋丸:切割前對型材或板材進行原材料拋丸,組裝焊接完成后再一次拋丸,以確保拋丸質量。涂裝車間多為獨立的密閉車間,屋頂設供暖氣管道、兩側設霧氣回收裝置。為保證鋼構車間的溫度和濕度達到設計規定值,拋丸、噴漆、烘烤、冷卻四個工序可完全實現生產線自動操作,鋼結構產品的油漆質量非常好,但這套設備投資大約需要6000萬人民幣。我國的鋼結構工廠在拋丸、涂裝方面和德企差距太大,必須盡快改進。我國鋼結構采用型材的比例整體偏低,現場節點采用栓焊連接的比較多,這種設計增加了工廠制造本體組焊的工作量,降低了工廠高強螺栓孔的加工難度,但增加了現場焊接的數量,從整體成本來看還是不合理。隨著我國人力成本的增加、加工設備的不斷進步,以后主體結構以型材為主、連接形式以高強螺栓為主的鋼結構比例一定會增加。
二,我國鋼結構產業的癥結與展望
進入2015年,投資的泡沫、資本市場的泡沫乃至房地產的泡沫,都在復蘇;實體經濟再入寒冬,且與2008年那一場“急病”不同,時下的實體經濟得的是“慢性病”,無論下什么藥拉動經濟,對實體制造業都毫無療效。今年以來,制造業出現倒閉潮,PMI指數陷入低迷。一些制造業大省接連傳來了工廠倒閉的消息:諾基亞關閉北京和東莞工廠,東莞和蘇州兩地數家萬人制造企業破產倒閉,溫州的傳統制造業每天都有企業在消亡……中國是世界大國,現在所有東西都過剩,鋼結構企業也進入深冬,裁員、減產停產、降薪降獎金,不少企業處于蕭條和狼藉之中。
前不久,國務院發布《關于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正式吹響大數據應用號角。對已經身處BIM和“互聯網+”浪潮的建筑行業而言,如何處理和用好海量的工程相關數據,是實現信息化變革的最關鍵因素。
1、鋼結構產業的癥結
一是急功近利、缺乏長遠的發展規劃。多年以來國家講究GDP,重復、盲目地擴大再生產,年復一年忙碌,沒有心思搞科技、創新,潛心搞新產品的研發,更沒有腳踏實地的作風把服務做到最好。插播:中國鋼產量已達8.5億噸,日照鋼鐵于7月8日召開了ESP生產高品級鋼的專案研討會,今年將投5條生產線,第一條產能255萬噸。
二是人心浮躁、不注重學習、不注重技術、不注重人才。受利益驅使,沒有心思去學習、去鉆研。企業的技術研發隊伍越來越弱,技術工人的水平、責任心、精益求精的態度越來越差。人心浮躁、頻繁的跳槽,企業的文化、技術研發、管理、技能缺乏傳承、越來越走下坡路了。
三是沒有信仰、道德、誠信和責任,造成一系列不可挽回的損失和惡果。夜郎自大、投機取巧、缺乏國際的大視野。由于好大喜功、報喜不報憂。我們的社會、企業習慣歌功頌德,自吹自擂,常聽到許多企業說“我們的產品達到了國際水平,自主研發的產品已獲得了專利,在世界上處于領先的地位等。實際情況是個別的指標達到了國際水平,但總體還是相差甚遠,或是壓根就是抄襲先進國家的技術或產品,不敢去國際舞臺上展示、亮相。四是大專院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的銜接太差、這些年來,產學研的銜接很不好,風氣很不正。虛報、假報各種科研項目的事屢見不鮮,編制一系列的項目,拿走了許多國家的科研基金,卻成果甚微。許多人見利忘義,喪失了師德、道德和基本的人格。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即使有良知的教授、科研人員因回報慢,生長和成長期的時間過長、耐不住寂寞而而放棄。
2、我國鋼結構產業的展望
世界強國的興衰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中國鋼結構業轉型中的道路充滿艱難曲折。必須擯棄“三痛”:利益之痛、習慣之痛、變革之痛,從而走出一條健康發展的道路。
A,學習“德國制造”精神,在耐用上下功夫。德國鋼結構大致具備五個基本特征:耐用、務實、可靠、安全、精密。1906年,德國泰來洋行承建甘肅蘭州中山橋,1909年建成。合同規定,該橋自完工之日起保證堅固80年。在1949年解放蘭州的戰役中,橋面木板被燒,縱梁留下彈痕,但橋身安穩如常。1989年,距橋梁建成80年之際,德國專家專程對該橋進行了檢查,并提出加固建議,同時申明合同到期。如今,中山橋仍然照常使用,并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B,制造業的優勢永遠不會取決價格。德國人承認“德國貨就是物美價不廉”。德國人并不是那么貪得無厭、無休止地追求利潤,只要有錢可賺,更考慮更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因此,德國人寧愿“在保證基本利潤的同時,讓部分利潤轉化成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務”。
C,學習“工匠精神”。郝際平會長在今年4月的建筑鋼結構行業大會發言說,“制造業升級從政府報告開始進入落地階段。新型工業化將與信息化技術的融合,帶動工業制造業向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轉型。未來的鋼結構車間設備‘能說話、會思考’,實現智能生產。郝會長為鋼結構企業完善生產要素的構建描繪了一幅美景。
建筑鋼結構行業是最需要被互聯網變革的行業,是最大的大數據行業之一,卻也是當前最缺少大數據的行業。國務院發布《關于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正式吹響大數據應用號角。對已經身處BIM和“互聯網+”浪潮的鋼構同仁,必須針對行業發展需求,搭建專業化的溝通交流平臺,共同探討行業發展新形勢,引領企業把握時代脈搏和發展方向。為行業、企業提供參考依據。
工程造價信息化是行業趨勢,企業數據庫建設就是排頭兵。有業內專家指出,通過BIM可以更好地處理造價管理工作,“多、快、好、省、準、全”地獲取材價數據,構建企業核心數據庫并進行有效管理。“這些都是工程造價行業從業者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以前他們需要通過大量時間與人脈積累,去了解龐雜的產品造價和工程管理信息,而BIM和‘互聯網+’能將一切都整合到網上,實現陽光、透明的采購流程,更好地搭建核心材價數據庫、指標數據庫、項目數據庫、供應商數據庫等。”
據了解,浙江、湖南、安徽、山東等多地已建立或籌建工程建設信用大數據平臺、建筑市場數據庫等,并定期發布失信違約“黑名單”。我國建筑市場中各方主體普遍存在信用缺失情況,誠信“短板”問題突出。一些企業不按工程建設程序辦事,或違法轉包工程,或關鍵技術崗位人員不到崗履職,或在施工中偷工減料,導致質量問題和安全隱患等。而通過大數據平臺動態記錄信息,通過建筑市場管理和施工現場監管有效聯動,有助于更好地實現“數據一個庫、監管一張網、管理一條線”。
今年的GDP是2014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以后最差的數據,可能這是近10年來最大的一次資產泡沫的崛起。在近期的高層經濟論壇上,有專家判斷:中國經濟會在未來的兩年內成功探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策層的判斷,認為未來兩年我們處在探底的通道中。中國鋼結構產業必須從布局大氣、突出、鮮艷、有特點出發,摒棄布置灰土、小氣、雷同化;在產品上追求龐大、精致、講究、新穎、高難度,破除產品陳舊、粗笨、科技含量低、布置和擺放不講究的局面,走向更快、更強、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