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南粵工匠與廣東共奮進
開篇語
扎根崗位,堅守匠心。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刻苦勤勉耕耘;他們,以精益求精為己任,鍛出超群技藝。在砥礪奮進的年代,他們無愧于“南粵工匠”的美名。根據省委宣傳部、省總工會近期評選出的名單,本報遴選了十位2017年南粵工匠典型人物,從今天起,本報記者將深入走訪探尋他們的故事,敘說新時代“工匠之魂”。
高樓林立的深圳,國貿大廈、地王大廈、京基100、平安金融中心……不同時期的地標在不斷書寫著城市的新高度。不過,你知道嗎?這些摩天大廈都聯結著同一個名字——陸建新。戴著眼鏡,中等偏瘦身材,一副書生模樣,很難想象,他就是國內超高層建筑施工界的“傳奇”。8月27日,正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項目一線工作的陸建新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的采訪。
35年堅守本職書寫城市高度
陸建新是中建鋼構有限公司華南大區總工程師、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和平安南塔項目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82年畢業于南京建筑工程學院工程測量專業,同年加入中建三局一公司(即中建鋼構前身)從湖北荊門南下深圳。他在深圳參建的第一個項目是國貿大廈,從事測量技術員工作,和同事們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
35年來,他始終堅守在施工一線,先后參與建設了國內44項建筑工程,參建工程總高度達3500余米,主持承建了國內已封頂的7座100層以上鋼結構摩天大樓中的4座,見證了中國超高層建筑從無到有,再到國際領先的全過程,并成為這一過程的重要參與者。
“參與了這么多地標性建筑的建設,是不是覺得特別自豪?”面對記者的提問,陸建新輕聲笑著說:“就是一份工作,習以為常,感覺很正常,談不上很特別,就是我的本職工作。”
35年來,陸建新和同事們一起先后建起了44座重要建筑,其中20座屬于國內知名的城市性地標:中國第一幢超高層大廈——深圳國貿大廈;中國第一幢摩天大樓、時年亞洲第一高樓——深圳地王大廈;時年北京第一高樓——北京銀泰中心;時年世界第一高樓——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時年華南第一高樓——廣州珠江新城西塔;時年華南第一高樓——深圳京基100;目前深圳第一高樓——深圳平安國際金融中心……
高層建筑施工創造最快紀錄
超高層建筑結構高、跨度大,施工難度超乎想象。而由陸建新率隊參建的多座地標性建筑,不僅創造了世界高層建筑施工的最快紀錄,而且實現了許多重大建筑技術創新。
1994年,陸建新擔任384米的深圳地王大廈鋼結構項目的測量負責人。那時,這個結構高度的施工測量國內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經過反復鉆研,他最終摸索出一個辦法:采用傳統的經緯儀觀測與激光投點量距兩種測量方法建立雙觀察復核系統。結果,成功控制鋼柱總垂偏內傾25毫米、外傾17毫米,僅為當時美國鋼結構AISC標準允許偏差的1/3,創造了中國超高層鋼結構施工測量的世界奇跡。
在陸建新身上,有一種非常不起眼,但又絕不平凡的工匠精神,精細、準確、有效地解決問題不僅是出于一種現實的需求,也是關乎自身本能性的要求。
2004年,他參與時年中國第一高樓——492米高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建設。這座摩天大樓鋼結構安裝總重量大、單件重、造型獨特、變截面多,在偏差控制等方面極具挑戰性,且合同工期被業內專家評價為“極限工期”,作為上海環球的鋼結構項目總工,陸建新與團隊開展了一系列技術攻關,共同破解了轉換桁架第一次跨越、帶狀桁架第一次釋放、472米高空51米跨度桁架第一次合龍等10項“第一次”難題,實現的技術成就令行業內刮目。更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從開工到封頂,歷時900多天的鋼結構工程未發生一起重傷及以上安全事故。
退休前想參建兩座百層高樓
陸建新進入中建鋼構時的學歷是中專,現在他的職稱是教授級高工,是建筑行業的最高級別。
陸建新告訴記者,有機會的話,他想在退休前再參建兩座超過100層的高樓。“工匠不到一線工作,怎么算是稱職呢?”所以,即使可以穩坐辦公室里指揮,他還是繼續參加到今年6月份進場的深圳國際會展中心項目的施工現場一線建設。
這就是陸建新,一名特區建設者,也是“魯班精神”的傳承者,渾身充盈著“工匠精神”的建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