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江陰市成為江蘇省體育基本現代化試點縣市以來,全社會對體育事業的關注支持顯著增加,社會化投入3年達20多億元,體育設施新增面積達120萬平方米,體育競技創歷史最好成績,體育產業突破發展,2010年全市體育產業增加值達28億元,體育彩票發行3.28億元。
創新發展理念,謀劃新一輪建設規劃
試點以來,江陰市政府出臺了《關于推進體育基本現代化建設的意見》和《體育基本現代化考核評估細則》,同時強化經費保障,并將體育基本現代化試點工作分解成7大項69小項,責任到鄉鎮(街道)、部門和社團。該市還將體育基本現代化試點工作納入《江陰市國民經濟“十二五”發展規劃》和《江陰市建設健康城市目標任務》,制訂了《江陰體育設施2010-2020詳細規劃》,確立了以市、鎮、村(社區)三級體育設施為主,學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化體育設施為輔的多層次體育設施體系,并納入江陰市城鎮建設總體規劃。
與此同時,以“幸福江陰——人人都有好身體”理念引領,民生需求倒逼設施建設、活動開展、健身培訓,健身人群由“兩頭熱”向老、中、青“一并熱”轉變。3年來挖掘、整理、推廣一批具有江陰地方特色的體育文化傳統項目,如:申港蕩湖船參加上海世博會演出,展示了江陰體育人本文化;月城中華龍舟賽、海瀾馬術、顧山紅豆中國象棋大師混雙賽,打造體育的城市品牌和旅游名片,取得良好實效。
幾年來,“辦活動、少矛盾”、“建設施、增和諧”的理念深入人心,體育逐步成為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
堅持科學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
目前,江陰市級體育場館功能不斷提升,新建31888座體育場、18000平方米全民健身活動中心,2500座市民水上活動中心在3年內相繼建成投運;鎮級體育健身設施提檔升級,新建鎮級游泳池(館)16個,達到鎮鎮都建游泳池,新建鎮級體育館4個,70%鄉鎮都建有體育館,400米塑膠田徑場和2000平方米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實現鄉鎮全覆蓋;村及社區“新四個一工程”健身設施向自然村和小區延伸,3年新建體育設施面積120萬平方米。
全市21個單項體育協會和各俱樂部在該市全民健身活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協會參與和發動社會支持公共設施建設,近年來累計投入3.5億元;部分協會開辦報紙和網站,成立體育健身講師團,發展志愿者骨干隊伍12000余人。同時,賽事活動堅持政府為主導、社會為主體、協會為主角的原則,通過競爭申辦等機制創新激發社會辦體育的積極性。
推動轉型升級,提高體育公共服務能力
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以月城中國龍舟休閑基地、徐霞客國家級攀巖訓練基地、月城賽鴿基地為重點的城南體育休閑旅游區;在此基礎上,一方面以海瀾中國馬術產業基地為中心,形成以馬術訓練表演、企業文化旅游于一體的馬文化休閑旅游區,另一方面,以市級體育場館為中心、各鎮體育場館為輔,形成國際國內品牌賽事表演基地。
此外,全市積極加快推進城鄉“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新建設施做到利民便民。在推進市、鎮、村“新四個一工程”的同時更加注重建設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公園、廣場、綠道,建成自行車、健身步行綠道100多公里,鎮鎮都有體育公園、廣場,并延伸到村。公共體育設施全面開放。全民健身活動中心所有設施全部對外開放,年接待群眾健身達100多萬人次;學校、企業、社區等公共體育資源實現了共建共享。全市鄉鎮、街道學校的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率達94%。
體育部門作為大城管重要的組成部分,服務社會發展的能力大大提升,2011上半年在20余部門服務考評中,江陰市體育局獲第四名;通過21345網絡平臺,及時受理市民咨詢、投訴、求助、舉報和建議,并通過電子政務專網,綜合運用電話語音、傳真應答、電子郵件、政府網站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就體育設施、健身等方面和市民進行廣泛深入交流,更好地聽取民聲、服務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