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鋼結構
各大城市將橋梁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使用鋼結構較多的有斜拉橋,主要在鋼箱、纜索、橋塔等部位,600米以上的特大橋梁均為鋼結構橋梁。'十一五'前三年平均新建橋梁3萬座/年,年平均用鋼量1300萬噸。截至2008年底,全國59萬座橋梁中鋼結構天橋不足1%。與美國60萬座橋梁中鋼結構橋梁占33%、日本13萬座橋梁鋼結構橋梁占41%相比,差距較大。中國第一座全鋼結構橋塔的橋是南京三橋,僅橋塔用鋼量即達1.44萬噸。香港昂船洲大橋(長1018米)和蘇通長江大橋(長1088米)占據世界最大斜拉橋的前兩名,到2015年,中國要建5座跨海峽大橋,總用鋼量為625萬噸。
大跨度、空間鋼結構
近年來,以網架和網殼為代表的空間結構繼續大量發展,不僅用于民用建筑,而且用于工業廠房、機庫、候機樓、體育館、展覽中心、大劇院、博物館等。鋼結構用量較大的工業廠房如曹妃甸鋼鐵基地、上海江南造船基地等,代表性場館如2008北京奧運會國家體育場(館)、2010上海世博會場(鋼結構用量達30多萬噸)、2010年亞運會(廣州)、濟南全運會、深圳大運會及南陽全國農民運動會等城市興建的體育場館。
隨著懸索和膜的張拉結構研究開發深入和工程應用的推廣。預應力空間結構開始得到應用。杭州雷峰塔、海南千年塔、廣州新電視塔(高度610米、用鋼量4.0萬噸)和昆明世博園藝術廣場膜結構等一大批新型鋼結構建筑和構筑物不斷涌現。懸索和膜結構目前處于發展階段,用量不大,國內已有多家膜結構工程公司,承擔很多體育場館、機場、公園和街道景觀的設計和施工。目前高中擋膜材仍需進口(如PTFE、ETFE)。
輕鋼結構
輕鋼結構是相對于重鋼結構而言,其類型有門式剛架、拱型波紋鋼屋蓋結構等,主要用于輕型的工業廠房棉花和糧食倉庫、碼頭和保稅區倉庫、農產品、建材、家具等各類交易市場、體育場館、展覽廳及活動房屋、加層建筑等。用鋼量一般30-40kg/㎡左右(不含鋼筋用量)。
鋼結構住宅
用鋼結構建造的住宅重量是鋼筋混凝土住宅的1/2左右,可滿足住宅大開間的需求,使用面積比鋼筋混凝土住宅提高4%左右。鋼材可以回收,建造和拆除時對環境污染較少,符合推進住宅產業化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的國家政策。
我國目前是最大的建筑市場,平均每年房屋建筑建設約20億平方米(2009年房屋施工面積達32億平方米),其中鋼結構約占2-3%,絕大多數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和磚混凝土結構,還有少量木結構、磚石結構及土坯房屋。近8億平方米/年的城鎮居民住宅亦如此。鋼結構建筑在我國整個建筑行業中所占的比重還不到5%,而發達國家已達50%以上,住宅鋼結構的潛在發展空間非常大。目前,在在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武漢、青島等地建了低層、多層、高層鋼結構住宅試點示范工程,已建成500多萬平方米,用鋼約20萬t。
鋼結構建筑一般多見在高層、超高層大跨度建筑上。作為鋼結構建筑,它的優缺點,一個是強度高,,一個是抗電性能好,主要表現為鹽性好,在比較高的地區,優先采用鋼結構。鋼結構另外一個優點施工速度快。應該體現在連接方式上。用在寫字樓住宅這一塊,高層結構,基礎比較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強度高,可利用空間比較大。從它的制作加工來講,它的工業化程度很高,在工廠生產,便于形成標準化的生產。剛結構優它的缺點,抗腐蝕比較差,維護周期比較短。
由于建筑在施工中有節能、保溫等方面的工業標準,如果是按標準施工,可不必擔心保溫性能方面的問題,但是鋼結構建筑成本普遍偏高,而且后期維護費用較鋼混結構的建筑也偏高,估計鋼結構住宅的售價肯定不低,而且后期維護費用也比較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