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鋼結構已經廣泛的應用在建筑行業,包括工業廠房、大跨度公共建筑、民用住宅等。不過,鋼結構的研究還處于起動階段,研究力度還不夠,實際設計和施工還存在不少爭議和問題。這些都急需解決,以利于鋼結構在我國健康快速持續發展。
一、我國鋼結構建筑發展概況
鋼結構的應用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鋼結構建筑發展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初盛時期(50年代~60年代初),二是低潮時期(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三是發展時期(80年代至今)。50年代以蘇聯156個援建項目為契機,取得了卓越的建設成就。60 年代國家提出在建筑業節約鋼材的政策,執行過程中又出現了一些誤區,限制了鋼結構建筑的合理使用與發展。80年代沿海地區引進輕鋼建筑,國內各種鋼結構的廠房、奧運會的一大批鋼結構體育館的建設,以及多棟高層鋼結構建筑的建成是中國鋼結構發展的第一次高潮。但我國每年的建筑用鋼量僅1%被用于預制鋼結構,與發達國家80%以上的用量比較,差距巨大。可喜的是,目前我國鋼結構建筑的發展出現了未曾有過的興旺景象。主要表現在:
A. 高層、超高層建筑由中外合作到國產化的起步
我國著名的高層、超高層建筑大多是中外合作的產物,如上海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深圳地王大廈、北京京廣中心等。中外合作設計對于掌握國外先進技術及鍛煉培養人才起到了促進和推動作用。1998年建成的大連遠洋大廈(高201m,51層)標志著高層鋼結構建筑國產化的起步,1999年建成的深圳賽格廣場(291.6m,72 層)是世界上最高的鋼管混凝土結構建筑。
B. 空間結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大量大跨度的建設項目陸續興建。如天津體育中心(直徑108m,1994年)、上海8萬人體育場看臺頂蓋(1998年)、 沈陽博展中心室內足球場(144 × 204m,2000年)等。
C. 輕鋼結構建筑的迅猛發展與國外公司的大批涌入
近年來、輕鋼建筑以其商品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使用效果好、應用面廣、造價低等優勢獲得了迅猛發展。全國每年約有200萬平方米輕鋼建筑竣工。在此背景下, 國外輕鋼結構生產廠商也紛紛在我國設分公司、制造廠,獲得了很大的銷售量。
二、大力推廣鋼結構技術、廣泛開展鋼結構建筑設計的緊迫性
A. 環境問題逼迫、促發的緊迫性
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建筑界責無旁貸。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磚砌體建筑與混凝土建筑大國。每年生產7000億塊磚(約占世界總產量的1/2)、5億噸水泥(占世界總產量1/3強),生產磚的代價是每年毀農田約15萬畝,消耗標準煤約7000萬噸,生產水泥的代價是每年排放溫室氣體CO2約3億噸(生產1噸水泥熟料,排施1噸CO2),破壞的礦山與排放的廢水則難以統計。如此觸目的數字,不能不讓人反思。因此,國家采取了一系列具體措施,明確提出要積極合理地擴大鋼結構在建筑中的應用。
鋼結構的發展帶來了解決環境問題的突破口。首先,鋼材是一種高強、高效能的材料,具很高的再循環價值,邊角料也有價值。其次,鋼結構抗震性能好,使用靈活,施工時既不需要耗費大量的木材、鋼模板和水,也不會產生強的噪音與空氣污染。再次,鋼結構的發展會帶動一系列輕質高強墻體材料的發展,并為綠色建材的發展創造條件。當然,鋼結構的這些優點是與磚砌體結構相比較而言的,并不是說鋼結構建筑對環境就沒有損害,只是對資源、能源的利用相對合理,對環境的破壞相對要少罷了。在嚴峻的環境問題面前,發展鋼結構建筑,替代混凝土與砌體建筑是較理想的選擇。
B.競爭日劇導致的緊迫性
我國加入WTO意味著我國建筑業將面對一個更加開放的市場。國際上強大的建筑設計事務所正在占領我國的設計市場。我國國家或地方的重大項目,大多旁落外人之手。如果細心觀摩中外方案,則不難發現,國外精湛的鋼結構建筑有明顯增多趨勢,質量亦有顯著提高,設計正由“粗放型階段”向“集約型階段”轉化。朝精心設計、合理選料、精細加工的方向努力,無疑會使我國鋼結構建筑上一個臺階,也無疑會增強設計單位的競爭能力。
鋼結構的發展前景廣闊,奧運場館的建設、西部大開發的實施、城市化和工業化步伐的進一步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工程的上馬等等,均為中國鋼結構發展提供了十分廣闊的前景。中國鋼結構如今無論是設計水平,還是制作安裝技術,都不比國外遜色,完全可以滿足我國經濟發展和基本建設的需要。同時,鋼鐵企業通過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使鋼鐵產品的品種及材質有了明顯改善,如今,鋼結構已廣泛運用于國民經濟基本建設的各個領域,鋼結構行業已具有相當規模,形成了一批科研、設計、制造、施工、監理等骨干企業。
鋼結構建筑漸成主流
在當年的世博會上,埃菲爾鐵塔的光芒蓋過了一切,雖然已經跨越了整整三個世紀,但仍可以說是世博會留給人類最璀璨的創作之一。
鋼結構建筑和世博會的傳奇還在延續,不過潮流已經變為更為環保、時尚的預制輕鋼結構。今天,在世博園所展示的澳大利亞館也以它獨特的設計和高科技地運用成為世博會的亮點之一。因為它是唯一會變色的世博展館,橙色的澳大利亞館外表呈不規則狀,俯瞰時就好像是澳大利亞的標志性景觀——紅色沙漠中的“艾亞斯巖”。另外,澳大利亞館還利用了一種特殊的鋼材,令建筑不僅能完全適應上海的氣候,還會隨著氣候改變顏色,最終呈現出濃重的赭色,因此被人們戲稱為“銹出來”的世博館。
在幾千年的人類歷史中,建筑結構經歷了木結構、磚石結構、鋼筋水泥結構、鋼混結構及鋼結構。目前全球獨領風騷的建筑材料是鋼材,鋼結構建筑已是發達國家主導建筑結構,廣泛應用于高層、超高層建筑、大跨度大空間建筑、量大面廣的中小型工業、商業、社區、文教衛生等建筑以及大部分的低層非居住型建筑中。30余年來,利用鋼格、玻璃、膜材等現代建筑材料及相應的結構、構造技術與施工工藝建筑起來的鋼結構建筑,徹底改變了以往建筑造型的模式,建筑設計的理念與方法亦隨之嬗變。如今,技藝合一與可持續發展等理念已深入人心,以鋼結構技術為基本手段,注重材料特性與技術表現的建筑創作傾向已成為時代的潮流。70年代法國蓬皮杜文化中心建成,高科技潮流開始出現;到80、90年代,雷諾汽車零件配送中心、香港匯豐銀行、法國里昂機場TGV鐵路客運站、日本關西國際機場、北京的“鳥巢”體育場則把鋼結構建筑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西方發達國家已提出預工程化金屬建筑概念,預工程化金屬建筑是指將建筑結構分成若干模塊在工廠加工完成,從而使鋼結構建筑的設計、加工和安裝得以一體化,這就大大降低了建筑成本(比傳統結構低10-20%),縮短了施工周期,使鋼結構的綜合優勢更加明顯。
今天,更多的物流設施青睞于集眾多優點于一身的鋼結構。鋼結構很好地解決了物流設施對造價、工期、空間作業條件的要求,并兼顧設施外觀的個性化需求,成為眾多先進物流設施的首選方案。這種預制輕鋼結構的倉庫隨著以普洛斯、AMB為代表的國外工業地產開發商進入中國。逐步受到本土用戶的歡迎,一些高標準的物流設施的建設周期往往只有幾個月,而且還可以在這種結構的倉庫中整合多項環保節能技術從而倍受客戶歡迎。除了普洛斯、AMB這樣的全球合作伙伴之外,不少本土的物流項目也采用預制輕鋼結構方案,
人類社會現代化的發展從來沒有像今天這么依賴鋼結構建筑,鋼結構自重輕,節約基礎造價,強度高,建筑有效面積多,公攤面積比較少,施工速度快,縮短工期,抗震性能好,這些都是其他結構的建筑無法比擬的。從綜合效益方面考慮,鋼結構建筑明顯優于其他結構。一個高層建筑工程的總投資,工程造價只占工程總投資的50%,而結構造價只占工程造價的30%不到,鋼結構在工程總投資中僅占10%不到。高層建筑采用鋼結構與采用混凝土結構間的差價所占工程總投資的比例將更小,一般不到工程總投資的4%。一棟房子每平方米折算下來用鋼量僅有幾十公斤,攤到里面的成本是非常低的。鋼結構建筑還實現了建筑“環保、節能、工廠化”,在發達國家已經得到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