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鋼結構市場較為低迷,沒有多少周轉資金的中低端企業倒閉、關門或換品牌甚至轉型的并不鮮見,那些業績直線下滑,或將被淘汰出局。國內鋼結構企業數量之多也達到歷史之最,雜亂無章的行業發展到了一定的時期自然會進入洗牌階段,國內鋼結構行業在今年市場因素等各方因素的影晌下,進入洗衣牌關鍵年,市場格局未來如何演變,如何走向很難預知。
今年對于處于中低端輕鋼結構行業的是企業說來是洗牌的關鍵之年,單一生產鋼結構加工或者彩鋼板、安裝施工的企業感受到的壓力會越來越大,甚至會逐步退出市場,關閉不可避免。市場的成本壓力將削弱這些企業的經營利潤。與上述現象相反的是,高端的重鋼結構領域不僅沒有受到市場低迷環境的影響,還實現了業績增長。多位重鋼結構企業負責人稱,重鋼結構領域并未受到市場沖擊。這一領域的消費者關注的不是價格,而是品質、工藝、服務、設計方案等。只要競標方案讓客戶滿意,其它細節就很好解決。
市場不斷發生變化,足以說明傳統單一的生產模式已經不適應現在的市場,不少輕鋼結構企業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并且開始轉變經營模式,由原來的單一生產模式向整體配套模式轉型。
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我國的輕鋼結構企業人工成本和物價都比外圍城市漲幅更高。連普通工人都很難找,稍微有技術特長的人才對待遇的要求更高。這樣一來,鋼結構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提高了許多,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市場難做、工人離職、原材料漲價、汽油價格連續上漲、物流費用增加……這些都讓企業苦不堪言。一些輕鋼結構企業負責人不禁感慨,辦企業難,辦輕鋼結構企業更難。
輕鋼與重鋼領域,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市場呈現兩極分化現象。國內市場正在經歷“洗牌”,相當多不具備研發實力或技術實力的小規模企業將因此生存更加艱難,而具備強大研發實力、創新技術的廠家將越來越強大,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鋼結構企業想要在未來的經營中有更好的發展,做好成本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及價格體系管理非常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