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住宅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住宅產業化發展將是住宅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而住宅產業化的前提是具備與產業化相配套的新技術、新材料和新體系。如新型的墻體及樓板材料、新的結構體系等。由于鋼結構體系住宅易于實現工業化生產、標準化制作,且與之相配套的墻體材料可以采用節能、環保的新型材料,因此,研究鋼結構體系住宅成套技術,將大大促進住宅產業化的快速發展,直接影響著我國住宅產業的發展水平和發展前途。
目前,發達國家鋼結構建筑呈現出用途廣泛和用鋼量大的特點,鋼結構的優越性已經從先進國家的實際應用中得到肯定。鋼結構廣泛應用于高層、超高層建筑,大跨度和大空間建筑,量大面廣的中小型工業、商業、社區、文教衛生等建筑,以及大部分的低層非居住型建筑中。在歐洲、美洲、日本、臺灣等地,廠房興建全部采用鋼結構。在美國,大約70%的非民居和兩層及以下的建筑,均采用輕鋼架體系。鋼結構的廣泛應用,拉動了建筑用鋼量的不斷增長。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鋼結構用鋼量已占到鋼產量的30%以上,鋼結構建筑面積占總建筑面積約40%以上。
目前,我國鋼結構體系,無論在使用量和應用范圍上,還是在成套技術標準上,都和發達國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我國年鋼產量雖然很高(高達1.2億噸),建筑用鋼似乎很大(占鋼產量的30%左右)。但是,我國用鋼結構不合理。大都用于鋼筋混凝土結構和磚混結構,真正鋼結構的用鋼量只占建筑用鋼的1.5%左右。
鋼結構體系在我國的應用也僅限于高層、超高層建筑、廠房和試點住宅小區。在住宅方面,真正實現大規模生產應用的鋼結構體系還是空白。
鋼結構體系住宅成套技術,由于過去缺乏技術引導,市場需求沒有達到產業化程度,因此,我國的相關產品功能性單一,工業化程度不高,產品質量還不能滿足住宅產業化標準的要求。目前,該技術零散而不系統,技術水平及標準參差不齊,不配套,需進一步研究創新并進行整合。
我國鋼結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反映出我國鋼結構體系巨大的發展空間。這對我國目前階段性過剩的鋼鐵行業來說,是一個重新調整產品結構、增加產品品種、提高產品質量的絕好機會,有利于企業利潤和行業水平的提高。按發達國家的最低水平推算,我國鋼結構用鋼量至少有3600萬噸的發展空間。在"十五"期間,國家將大大發展鋼結構建筑,每年建筑鋼結構用鋼將占全國鋼材總產量的3%,年均鋼材消費量為35o萬噸至400萬噸;到2015年,將再翻一番,全國建筑鋼結構用鋼材占鋼材總產量的6%,鋼材需求量達到年均600萬噸至700萬噸,市場前景十分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