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概率理論為基礎的極限狀態設計法取代原有的容許應力法。
(2)調整受彎構件的整體穩定系數。
(3)增加受彎構件腹板局部穩定計算的相關公式。
(4)軸心受壓構件的穩定性計算采用三條曲線。
(5)壓彎構件的穩定性改用相關公式計算。
(6)增加多層框架柱的計算長度,引入K1、K2(分別為相交于柱一端、柱下端的橫梁線剛度之和與柱線剛度這和的比值)來計算柱長度系數,使構件計算長度更加合理。
(7)疲勞計算以應力幅代替應力比。應力比的應用是在以前對疲勞破壞機理未能弄清楚且試驗設備又比較落后的情況下采用的,而現在出現了疲勞試驗機,為研究疲勞提供了硬件基礎。疲勞計算的應力幅分為常幅和變幅疲勞計算。變幅疲勞采用Palmyrn Minerm線性累加損傷法則,把變幅疲勞折合成常幅疲勞,使得常幅、變幅疲勞計算公式趨于統一。
(8)連接中的直角角焊縫采用考慮應力方向的計算方法。
(9)增加承壓型高強度螺栓連接。
(10)調整構造要求的部分內容。
(11)新增塑性設計,鋼管結構,鋼與混凝土組合梁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