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織物膜結構目前得到廣泛應用,它實際上已經實現了將圍護功能與參與結構受力功能合二為一。
骨架式膜結構中膜材更多還是僅充當了圍護構件,大多數情況下對于結構受力并無貢獻;
充氣式膜結構由于造型的限制只適用于特殊場合;
張拉式膜結構是由拉索、鋼構件和膜材共同組成的受力體系,在這種體系中,膜材作為受力構件,同時也作為圍護構件,是一種高效的受力體系。
思考:可否用金屬薄板代替張拉式膜結構中的膜材。
金屬薄板與膜材對比
(1)金屬板材重,不易張拉成形;
(2)金屬薄板抗拉強度高,但要防止面內屈曲;
(3)薄板目前是我國鋼材產品的發展重點,在拆除后可再生利用。
(1)膜材輕且柔軟,易成形;
(2)膜材抗拉強度,彈性模量很低,極易發生皺褶。
(3)膜材尚主要依賴進口,且拆 除后重復利用問題待解決;
借鑒張拉膜結構的體系、受力分析、節點設計和加工建造上成熟的方法和理論,結合金屬板材特點,構建預應力金屬薄板結構新體系。
用薄金屬板替代索桁架上部的穩定索,形成索-板結構。
索-板結構
用薄金屬板替代索桁架上部的穩定索,形成索-板結構。
①金屬板縱向受拉,通過合理的方式連接在邊橫梁上;
②張拉下部承重索,撐桿帶動內橫梁向上位移,使金屬板產生面內預應力,以保證結構具有必要的形狀穩定性。
在上述索-板結構中,下弦用鋼梁替代,比用索更經濟,即構成梁-板結構。
①結構處于一個自平衡的狀態,結構對于下部支承構件的要求降低。
②結構由下部的梁承重,板在上部起到一個穩定的作用。
③通過調整邊橫梁與板間的可調連接施加預應力。
④風吸力時,梁不會像索那樣出現松弛。
梁-板結構中下部的承重梁承受自重以及撐桿向下的荷載,對梁的剛度要求較高,用鋼量會增加較多。
跨度大時,可將下部的梁用桁架代替構成桁架-板結構,會有較好的效果;或將下部梁按勁性索設計,構成勁性索-板結構。
圓形平面索-板結構
①將前述索-板結構輻射狀布置,可用于圓形平面。
②由拉索及金屬薄板產生的力最終傳遞到外環梁上,構成自平衡結構;
③板為雙向受拉;
結構成形:張拉承重索→微調板的連接,使板內應力分布更加均勻→ 再對承重索進行張拉,完成結構的成形。